■本报记者何 佳芮 通讯员 万旻 谢凌燕
他主持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武器装备预先研究项目、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等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30余篇。每攻克一个科学难题,他都会选择一张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图作为电脑屏保,目前已经攒下十余张这样有特殊意义的“屏保”。“已经把这个问题攻克了,那么下一个突破点在哪呢?”身为“90后”教授、“先锋90后”青年党员,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李志富风华正茂。他喜欢和学生交流,热爱科研事业,从生命的深处仰望世界努力攀登,期待“攻破一道道难关”。
引导学生重燃学习激情
“你们要成为怎么样的人?”第一堂课上,李志富这样问学生。结合课程内容,他会讲解我国近代力学科学与技术领域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发展简史和代表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不断形成对先辈的尊敬和认同。“将来我们能不能像这些大师一样,代表国家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李志富认为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通过一个个提问引发的思考,促进学生对学习、对科研的投入,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课堂上用几分钟介绍研究方向的前沿内容,布置开放性题目供课后学习整理,这是李志富2016年从事本科教学后养成的习惯,“题目会根据所学知识稍微拔高,但学生努力一下就能够得到。”有些学生家长担心学习船舶相关专业就业有困难,导致部分学生在家长影响下动了换专业的念头。李志富就给学生介绍专业发展前景和科研前沿内容,让学生逐渐了解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专业知识学得够扎实,无论想进入哪类岗位,都不受行业影响。”不仅让肯学习的同学对专业的兴趣进一步加深,还让那些对专业兴趣不大的学生,重新燃起学习专业的激情。
陈永强是2020届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毕业生。他对开放性题目“关于极地破冰船在冰区推进性能和阻力性能会发生怎样变化?”非常感兴趣,课后找到李志富答疑解惑。“本科生做理论研究一般需要两年时间,当时他离毕业只有一年半,时间比较紧,我就根据自己对冰区的了解,又布置了一个开放性作业:针对船在冰区怎么减阻,让他设计了一个破冰船船首减阻装置。陈永强反应很快,一个月左右就把发明专利弄好并随后授权了。”在李志富的持续指导下,陈永强撰写完成了3篇学术论文、6篇专利,其中有5篇专利获得授权。后来陈永强被推荐保研上海交通大学。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在学校,学生一般也喊我老师,平时交流或者出去玩时就直接喊名字了,我就像他们的兄长一样。”作为一名90后教授,李志富除了上课做科研,还兼职2018级船海3班班主任带本创。
孙浩东接触“船用水冷燃机废气余热回收发电装置”本创项目时刚读大二,专业知识学习还不够深入,思维相对也比较局限,项目开展陷入困境。本创项目需要团队协力完成,孙浩东没有担任过班干部,李志富就有意识地培养他的组织领导能力。“不要把比赛简单地看成制作模型,要把它看成一个科研项目,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有组织地把其他学院的同学结合在一起,共同将这个项目做得更好。”孙浩东深受启发,5人团队逐步扩充到12人,今年又申报了两个本创项目。
李志富和研究生年龄相仿,最大的只比他小两岁,一般也只相差四五岁。他的电脑里针对每个研究生建立了一份文档,里面有基本信息和学习情况反馈。研究生一入学,李志富就依据本科专业和兴趣为学生制定研究方向,平时要求每周围绕各自专业方向读3到5篇中外文献,思考论文运用什么方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并且总结创新的地方,以及有没有不足或者没有做到的地方,“这种方式能够让我及时了解,学生有没有脱离研究的方向,以及学习研究深度和广度。”
“师生关系不只存在于在学校的那几年,我对每一位学生都说,离开学校以后,依然是师生和朋友关系。”李志富推荐到验船机构船级社的一位研究生,去年12月已经签约,目前在船级社提前实习,“最近他在做一个新型采油平台,遇到问题就想到来找我,给他大概指点了一下,告诉他可以运用哪些方式解决,今年3月份已经顺利完成。”
瞄准最前沿深耕
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重要职责之一,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基础。李志富紧密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江苏海洋开发”等重大需求,以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设计研发为服务对象,深耕深海工程与极地工程前沿领域。
2016年,李志富来到开云网页版登录入口-开云(中国),正好赶上国家开发北极航线。李志富认为做研究不能凭空想象,一定要看国家需要什么,同时要与学校本身的特色结合起来,“深海工程和极地工程是我国大力倡导的,研究范围涉及流体力学、结构力学、应用数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就逐渐凝练出了学校自己的基础科学问题。”
2018年,在攻克极地海冰动态演化问题过程中,一项高阶奇异积分导致的问题始终没有合理解决,李志富通过课堂教学发现,经典教材里面存在相关内容,“所以说讲课和科研相互促进。攻克一项科学难题,必然要用到很多基础理论,从数学到专业知识,在科研过程中,加深自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李志富提到的分析技术和工程装备已应用于我国多型海洋装备的设计研发与渡河、渡海等作战防卫任务,为海洋装备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海洋强国发展战略贡献了青年力量。
http://www.jskjb.com/xpaper/news/73212/77873/83271-1.shtml
2021-06-04